English

用新视野考察中国文学发展

——读新著《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2000-07-05 来源:光明日报 黄曼君 我有话说

开辟现代化视野来考察中国新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已经成为近几年来新文学史研究工作者的热门话题。但是,怎样落实到新文学史的撰写中,如何更新文学史观以建构新的历史框架,赋予中国新文学以怎样的现代品格,对于具体的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学现象应作出怎样的现代性评价,这些问题尚需在编写工作中进行探讨。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正是在这些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

首先,以现代化为视野的大文学史观带来了史的框架的新因素。该书以清末民初的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以“五四”后30年为文学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期,以建国后至新时期的文学为文学现代化的曲折繁荣期。这样,便在纵向发展上不仅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置于现代化视野中,而且,在下几个世纪,只要现代化事业仍在更新、发展、文学的现代化也会继续进行,这个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文学史框架便仍然具有概括力。再从横向上看,由于打破了“革命史”框架常强调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运用了多元共生、互补交融的现代思维方式,因而更多地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之间以及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文学之间所具有的文学现代化的共同因素,揭示出它们彼此衔接、对立同一、互补相生、交融发展的态势;同时该书还注重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放置在中外文化、中外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中来审视,从而更展开了撰史的幅度。

其次,树立与贯穿了文学现代化所带来的现代性评价标准。在精神取向上,该书注重批判封建主义和外国殖民主义,高扬人的旗帜,将人的解放与社会解放、民族解放结合起来,将文学与人民的血肉关系看成是文学的生命线,从而使批判革命精神与人道启蒙精神相交融。与这种精神取向相适应,在艺术形态上,本书重视将新的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新的文学体裁与文体样式、新的白话语体与话语体系整合成文学的现代形态,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现代性关照。与思潮拓新相一致,本书还注意文体分类的现代性创建:以传统与外国文体的继承、借鉴为基础,揭示文学文体类型的现代美学特征,揭示现代文体的边缘化与互渗性。在语言的现代性问题上,也通过文学思潮与作家作品的剖析,揭示出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向,白话文运动的裂变,白话向文言某种程度的复归等等。

再次,注意到文学现代化的中国特性,较为充分地揭示出新文学现代化复杂多样的特殊表现。书中阐述历次文学论争都采取了这种态度,既表述了当时论争乃至批判的真实情况,又从现代的高度进行了适当准确的评价:在一些涉及到历史观、世界观的根本问题上,作者在阐述问题的复杂性的同时,总是坚持以正确的理论观点作指导,应该说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特别是在教科书的编写中更应该做到这一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